“選拔性”教育模式深入人心,摧毀“差生”身心與家庭
這是一個選拔性的世界,甚至從幼兒園就已經開啟層層篩選模式,令人觸目驚心。
然而,有沒有人想過:每一個在老師眼里不起眼的孩子,都同“優秀”的孩子一樣,同樣有著展翅高飛的夢想,背后同樣承載著家庭的厚望。那么,被篩下來的孩子呢?有沒有人想過,他們的出路在哪里?他們家庭的期望將安放何處?
對此,教育全無愧疚之心,甚至連家長也難以心存不滿,因為社會早已約定俗成:誰叫你不努力,沒被選上,活該,回家種地去。學生認命于自身的“懶”與“笨”,家長也只能滿含失望的淚水。
中國人一向堅信: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然而太過長遠的思慮,總是難以專注于目前,往往會忽視了當下的精彩。
我們的教育尤其如此。目前的教育似乎走向另一個極端:舍近求遠,忽視了每一個“今天”,那么孩子的整個“人生”都將被家長毫無意識地忽視掉。
我們似乎永遠活在為“明天”的準備上:小學的價值在于為中學做準備;中學的價值唯一在于為高考沖刺;一上大學,就忙著為就業各種“貼金”——總是活在“明天”的幸福幻景中,卻忽視了專屬于當下教育階段的任務,甚至連幼兒園教育也難逃此劫。
拒絕“篩選”,人人都能高效快樂成才
與之相反,八維教育一直以來始終堅信“沒有差生”的教育理念,似乎顯得有些不合時宜。八維否認存在所謂的“差生”,最多只能算作“偏科生”。
八維教育大膽摒棄將學生分成三六九等的傳統觀念,不做傳統的篩選工作,堅信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精選的教學內容,最終定能讓所有學生都“高效快樂成才”。
事實如何呢?八維規定每一學科結束后的月考,90分才為合格線。很多學生剛一聽到“90分”都望而卻步,然而最終所有專業全部實現98%以上的通過率,有些專業更高達百分之百!
事實證明:不存在所謂的“差生”,只存在“偏科”的學生,淡化“篩選”,讓八維成為“偏科生”的天堂!
義務教育應淡化“選拔”,凸顯其“育人”功能
教育的終極目的,應該是“育人”,而不是選拔優生,放逐“差生”。這應當成為一個共識。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義務教育法三令五申:禁止義務教育階段實行成績排名,然而許多學校心照不宣進行變相的成績排名早已不是秘密,家長對排名的關心也有增無減。義務教育禁止以成績為名開設重點班、快班,然而不少學校大玩文字游戲開設“特色班”。一句話,中國人始終習慣于“篩選”和“選拔”的教育模式,卻不相信消除“差生”、“全面育人”的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篩選”。或許有人說,最終參加高考以及面臨職場時還是避免不了“選拔”,但是我們至少可以不要讓選拔進行得那么早。否則,既是對“差生”的不公,同時單純“以成績論英雄”,只會讓我們培養出來的孩子“都變成了一個模子,缺少靈氣,也缺少創造性的考試機器”這樣不利于孩子未來的成長。
上一篇:“護花”與“育花”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