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疫情反復局部暴發、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嚴峻,讓畢業生對就業形勢問題壓力變得更為焦慮,而這讓年輕人開始更加傾向于尋找更為穩定、工作沒有那么“內卷”的就業崗位,所以,出現了大量高學歷年輕人,甚至是博士爭搶基層公務員崗位的現象。
根據國家公務員局公布的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2022年度公務員招考資格審查的數據顯示,報名過審人數一舉突破200萬,考錄比從2003年的16∶1一路攀升到了68∶1,刷新了記錄。而近兩年,國考報名人數每年都達到了一百多萬。
有許多網友評論道:這是對國家資源的巨大浪費。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來看高學歷的問題。去年武漢某區招聘社區干事,應聘人員中有5位博士,但他們所學專業均為冷門專業,分別是:環境科學、材料科學與工程、作物環境及生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行星地質與比較行星學專業,也就是所謂的天坑專業。
這幾種專業本來就業選擇就少,更何況不是在一線城市,這樣來看考個公務員也是比較正常的選擇。
其次是人數問題。從基層崗位的招聘需求來看,并沒有要求也不確實不需要碩士、博士 學歷的畢業生才可以應聘,畢竟國家培養一個碩士或者博士付出成本與一個基層干事能夠回饋給社會的實在不對等。但客觀來說,碩士、博士到基層做干事只是極少數,但由于媒體的放大效應,給我們的感覺這是一個普遍性事件,但真實情況碩士、博士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多,大多數為本科學歷。
再次是能力問題。并不是所有的公務員崗位都只是看看報紙、喝喝茶,每天工作量嚴重不飽和的情況。體制內的工作并不都是大家想象中的那么躺平,有些公務員崗位需要經常加班,每天12個小時工作時間這種現象也是有的,而且良好的寫作能力、復雜的人際關系、嚴謹和繁瑣的工作程序這些都只有優秀能力的人才能勝任。
最后是個人選擇。每個人的志向不同,有些人喜歡穩定、慢節奏的工作,喜歡到基層鍛煉自己,這并沒有什么對錯。職業選擇是每個人的權利,只要是慎重分析過,愿意為此承擔后果的,我們也應該理解并且尊重。
想要什么樣的生活、喜歡什么樣的工作,每個人的答案都是不一樣的,這在于你怎么認識和評判自己:我的優點有哪些?我擅長做什么工作?我們從自身出發規劃職業道路,而不是盲從:別人選擇什么行業我也去選,別人選什么專業我也去選,這樣的選擇也會有不錯的工作環境、福利待遇,但能夠掌握自己的人生、成為自己想長成的樣子也是人生的一種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