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3:上善若水——感恩湖;學校最具靈性的景觀莫過于眼前的湖。我們面前的湖名曰:感恩湖。
之所以給我們的湖賦予這么一個充滿人性光輝的名字,是因為我們從理想和現實兩個角度出發:一是,取中國傳統文化中水的特性——包容、奉獻、謙遜。二是,我們眼前的水確實來頭不小,源于大禹所治黃河之水。更有一段關于大禹治水歷程中的一個流傳的故事。為了紀念大禹那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奉獻精神,也是讓學生學會感恩和奉獻,故我們將此湖命名為感恩湖。
在奉獻石那里我們講老師的使命和價值要追求奉獻,化身為奉獻之石。其實,教育的意義就在于培養學生的感恩和奉獻。我們強調老師的奉獻就是讓這一品質能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懂得感恩,然后親身去奉獻。
感恩奉獻是我們八維文化的核心觀念是我們做人的方向,更是我們行為理念的核心內容之一。唯有感恩奉獻之人才能成就自我、成就他人和成就社會。
感恩湖的景觀就是我們請來的最高水平的師者?!兜赖陆洝返诎苏聦懙剑荷仙迫羲?。語出《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在道家學說里,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涌;與人無爭且又容納萬物。水是萬物生存的基石。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但不與萬物發生矛盾、沖突。人生之道,莫過于此。水是萬物之源,是善的最高境界,無聲滋養萬物卻從不爭奪功績。沿湖周邊的花草樹木,蔥蔥郁郁都源于水的恩賜。
我們在此建湖引水,就是想讓這湖水告訴我們的孩子要懂包容、知感恩、有深度,能因時而動、因勢而為,像上善的水學習,擁有水的智慧和境界。
學生每日湖邊過,感恩奉獻心中留。
這個湖也是別有新意。據《孟子?滕文公》上篇稱:“禹疏九河,淪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文中還稱:“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卑创苏f,則大禹治水范圍應包括今天的漢水、淮河、泗水以及今黃河下游與河北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