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所不知的是,這里雖然處于淮河水系,但是歷史上的黃河是流經我們宿遷境內的,并且經常奪淮入海。至今你還能看到離我們學校不遠的黃河故道。歷史上黃河多次因奪淮入海而決堤,宿遷沿岸人民苦不堪言。而一個讓大家家喻戶曉的名字出現在了歷史上,他就是——大禹。相傳大禹治理黃河水患四處奔走考察。一日來到了我們這里,令人感到驚奇的是:那一年竟然是一個干旱之年,到處河水斷流。此地百姓飲水都成了困難。大禹為此集中百姓掘井取水自救。無奈,掘了很久,很深,依然不見水的蹤影。大禹情急之下將手里的石耜(si)插入所挖之處。然后拔出了石耜,那地上的空洞里竟然出了一股清泉,清泉形成水潭。百姓們覺得這是我們圖騰——神龍相助。因此,此潭名為龍潭。此水潭無論是河流枯水期還是豐水期都依然如故,滋養此地百姓。
此時你看到了的湖便是我們在龍潭的基礎上擴建而來,又沿湖建校。今天,為了感念大禹治水之功績,三過家門而不入之奉獻之行,我們便將此湖取名感恩湖。以此來銘記大禹的功績和不滅的奉獻精神。請仔細觀察這個外形,形似兩個人結合而成。這代表著人與人的感恩奉獻以及感恩奉獻的傳遞,并且流水生生不息,感恩奉獻不止。
面對這湖水,我們會看到八維教育的學生每天經過于此,他們每天的身影都會倒影其中,而倒映他們的湖水一部分來自于當年大禹所治之黃河之水,一部分來源于天地奉獻與我們的龍潭之水。我們希望學生每天都能見水、躬身知反思,用水的映照時刻提醒自己要從善如水。水知奉獻,知謙遜,也讓這種水的精神每天都能傳遞給學生知感恩,行奉獻。我們借這里的大禹之水,銘記大禹的奉獻精神,更是要讓學生能以水為師,學得水之德性——謙虛、堅韌和奉獻。最終,傳承感恩、認同感恩,感恩老師、感恩父母、親身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