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民生改善的“調節器”,社會穩定的“壓艙石”,一頭連著經濟大局,一頭連著民生冷暖。
數據顯示,2024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高達1179萬,較去年增加21萬。在此背景之下,國家相關部門更是重拳出擊,一系列穩定就業的政策措施密集出臺,以期為廣大畢業生們提供廣闊的就業空間和機會。
那么,對于眾多求職者而言,如何抓住機會實現高質量就業呢?
高校畢業生是“重中之重”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堅持把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作為重中之重,鼓勵青年投身重點領域、重點行業,搶抓新契機、投身新環境、闖出新天地。
所謂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即指那些在國民經濟體系中占據重要戰略地位,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行業。技術含量高、市場規模大,并且有較強的產業帶動能力,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新興產業。
據權威部門預測:到2025年,新型職業人才需求將超過3000萬。其中人工智能領域的缺口高達500萬,物聯網安裝調試員和電子競技從業者的需求分別接近500萬和200萬。可以說,掌握前沿技能的人才將大有可為,成為社會中最為緊缺和矚目的群體。
與此同時,一些技術含量較低,可被機器和算法替代的崗位將逐漸沒落、淘汰,就業機會也將大幅減少。因此,無論大學畢業生,還是職場人士都會面臨重新武裝、持續學習的巨大壓力。
哪類崗位人才最為短缺?
有數據顯示,預計2035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將接近16萬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05萬億元。未來20年,隨著人工智能、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等技術的進步,中國就業規模將凈增12%。
有專家稱,從數字人才需求崗位來看一線城市對數字產業人才需求突出,最缺人的崗位有C++工程師、半導體技術、產品經理、Java工程師、嵌入式軟件開發等;新一線城市對產業數字人才需求相對迫切,具體崗位有Java工程師、電氣工程師、電商運營、通信技術工程師和嵌入式軟件開發工程師等。
此外,網絡配送員、互聯網營銷師、在線學習服務師等為代表的新職業勞動者已接近1億人,且未來數量還將持續增加。
數字人才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推動力量。面對人才缺口亟待解決的問題,便是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提高人才與產業需求的匹配度。
畢業生積極擁抱新職業
隨著科技持續進步和學科深度融合,更多新職業開始走入人們的視野,也為畢業生們提供了諸多新選擇。
2019年以來,人社部發布了五批共74個新職業,涵蓋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電子競技運營師等;2020年新增25個新職業,如虛擬現實工程師等;2021年至2022年,每年均發布18個新職業,如碳排放管理員等;今年繼續新增網絡主播、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應用員、智能制造系統運維師等19個新工種,為畢業生們提供了諸多新選擇。
代表新興產業和新興領域的新職業,無疑有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多的就業機會。智聯招聘發布的《2024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今年約六成畢業生為了搶占先機,在大四上學期就開始找工作,還有眾多畢業生則積極通過“回爐再造”到職業學校提升技能,積極擁抱新職業。
八維教育大學生短期精英班,為了幫助更多大學生們叩開新職業之門,特開設了5個月全能大前端、6個月產品經理班和6個月國際新媒體班,依托八維集團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實力,幫助大學生在短期內實現技能提升,滿足企業崗位需求的能力,從而實現高質量就業。
系統化的課程,內容全面,覆蓋一線企業所需要的核心技術棧,符合企業所需的人才標準,讓學員快速具備企業崗位所需的專業能力;小班授課,講師手把手帶領學員體驗企業級真實項目實操,提升學子們的實戰綜合能力,為就業賦能;“特種兵式”的學習模式,讓學子們在較短時間內學習到前沿技術和實用技能,助力大學生高效就業。
“扶上馬,送一程。”不僅是八維的傳統,更是八維對學子們堅定不移的承諾與關懷。八維始終將學生的成長與未來放在首位。即便在學子們順利就業后,我們也會持續做好就業后的跟蹤與服務工作,助力每一位八維學子都能在職業道路上穩步前行,綻放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