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智能制造與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重塑著全球的工業版圖。它們不僅代表了技術的革新,更是經濟轉型和社會進步的重要驅動力。然而,智能制造領域的人才缺口問題日益凸顯,也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
我國智能制造產業發展情況
自2015年《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發布以來,我國智能制造領域經歷了顯著的成長與轉型。隨著規劃實施接近尾聲,我國在智能制造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具體表現在兩個關鍵方面:首先,我國工業企業的數字化水平顯著提高,為后續智能化制造系統的深化發展構建了堅實的基礎。其次,中國已躍升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場,對自動化設備的需求呈現出強勁的增長態勢,這不僅反映了制造業對提升生產效率的迫切需求,也預示著我國智能制造的廣闊前景。
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標志著我國在智能制造領域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得到了顯著增強,為實現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和產業升級奠定了重要基石。
從各個方面的統計數據看,中國智能制造業穩步提升:
1、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持續提升
據工信部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9月,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和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分別達到69.3%和49.5%。
2、“互聯網+制造業”新模式不斷涌現
截至2019年9月,開展網絡化協同、服務型制造、個性化定制的企業比例分別達35.3%、25.3%、8.1%。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在服裝、家具等行業加快推廣,協同研發制造在汽車、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領域日益興起。
3、工業互聯網發展已邁出實質步伐
工業互聯網已經廣泛應用于石油、石化、鋼鐵、家電、服裝、機械、能源等行業,國內具有一定行業和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總數超過了50家,重點平臺平均連接的設備數量達到了59萬臺。
統計顯示,2020年,中國智能制造產值有望超過3萬億元人民幣,年均復合增長率約20%。前瞻產業研究院分析,到2024年,我國智能制造業產值規模將超過4.5萬億元。
從上述數據來看,我國智能制造產業正在持續壯大。然而,在探討智能制造產業的前沿進展時,我們不可避免地觸及到其背后的靈魂——AI。智能制造,作為工業4.0的核心組成部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制造業格局。而這一切變革的背后,AI技術無疑是那雙隱形的推手。它不僅提升了生產效率,實現了個性化定制的可能,還通過數據分析與預測維護等手段,極大降低了運營成本。
那么,人工智能是如何影響智能制造的呢?
AI影響智能制造,人才成關鍵
AI在智能制造中的影響是深遠且多維度的,它不僅推動了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還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此外,AI在智能制造中的應用也體現在智能供應鏈管理和產品定制上。利用大數據分析,AI能夠更準確地預測市場趨勢和消費者需求,使企業能夠快速響應市場變化,按需生產,減少庫存積壓,同時也能夠支持高度個性化的定制服務,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需求。這一趨勢在汽車、家電等行業尤為明顯,企業通過AI技術實現了從大規模生產到大規模定制的轉變,提高了客戶滿意度和市場競爭力。
最新的報告還指出,AI技術與物聯網、5G通信等新興技術的結合,正推動著智能工廠的建設。
智能制造行業蓬勃發展,卻遭遇人才短缺困境,尤其是高級技術人才和復合型人才。根據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的數據分析,到2025年,智能制造領域將需要900萬人才,而人才缺口預計將達到450萬人。
精通AI與數據科學,熟悉制造業脈絡,擅長創新融合的復合型人才將在未來大受歡迎。他們在決策支持與供應鏈優化中扮演關鍵角色,助力企業精準規劃,降低成本,實現定制化生產。
為了培養這樣的復合型人才,很多學校紛紛開設人工智能專業、計算機科學等相關專業,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際工作環境中學習和應用AI技術,以滿足智能制造對未來勞動力的需求。
八維教育培養復合型人才
面對智能制造領域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八維教育積極培養具備跨學科知識與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為滿足不同行業的人才需求,八維教育設有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十五大專業。在八維教育精心設計的課程體系與實戰訓練中,學子們將汲取專業知識,磨礪必備技能,從而在職業生涯中厚積薄發,成為各領域中的精英,為自己的未來鋪設一條穩固的成功之路。
八維教育,深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特別是在快速發展的科技領域。通過“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將理論教學與企業實踐緊密結合,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學習和成長。
智能制造是未來制造業的發展方向,而人才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八維教育通過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智能制造領域輸送了大量高素質人才,為緩解行業用人問題貢獻一份力量。
展望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需求的持續增長,智能制造領域將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其中,共同推動中國制造業向更高質量、更高效率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