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經濟持續回升向好,5月份勞動力市場活躍度有所上升,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城鎮調查失業率是5%,與上月持平。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2個百分點。
雖然整體的失業率下降了,但求職難度并沒有下降。
一方面,因為畢業季的到來使得1179萬畢業生開啟找工作模式,就業壓力不斷增高;另一方面,人才專業技能和崗位要求錯配,個人期望與實際能力相差太遠等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雖然就業壓力不斷加大,但數據也顯示,很多行業仍存在用工缺口,想實現高質量就業,不妨換個思維。
物以稀為貴——就業要找準方向
我們常聽說一句話,叫:“物以稀為貴。”意思是指事物因稀少且有益,從而顯得珍貴。這里的“稀”是指一種供需關系即供小于求。
稀缺性的存在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資源有限,二是需求不被滿足。
比如,黃金等貴金屬資源不可再生,因資源有限而珍貴;另一種是人為制造的稀缺,比如某個行業中的人才、核心技術等。
在就業中,可以借鑒稀缺性原理,從技術和稀缺人才入手,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建立就業的“護城河”。
近年來,技術、人才、經濟等領域的變化速度急劇加快。埃森哲數據顯示,過去四年的上升幅度達到了183%。其中,技術顛覆的變化最快,人才因素位列第二。
這離不開中國數字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正成為全球數字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3年)》顯示,我國數字經濟規模超過55萬億元,互聯網業務、軟件業務等產業推動我國數字經濟規模持續擴大。層出不窮的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背后是人才在支撐。
近年來,數字人才數量不足、人才素質與產業相關崗位需求不匹配、關鍵核心領域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日益凸顯。據測算,我國數字人才缺口在2500萬至3000萬,數據還在不斷增長。
從數據來看,就業市場并沒有飽和,青年也并不是無路可走,關鍵要選對方向。
就業新方向——這些崗位工資高、缺人
前不久,人社部又發布了一批擬新增職業,其中包括用戶增長運營師、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員等新職業。新職業之所以被正式定義,說明其已具備了一定的從業規模,也存在較好的發展前景。
據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測算,新職業未來5年有可能創造3000萬個以上就業機會。新職業的出現,使崗位擴容,也給求職者創造了新就業空間。
本次擬新增職業總計19個,加上自2019年開始分五批發布的74個新職業,共計93個新職業。
從圖中信息可以看出,新設職業中,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工業機器人、信息安全測試、互聯網營銷師等數字職位占據絕大多數。這與近年來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息息相關,未來在數字經濟加持下,數字崗位必將持續增加。
薪資方面,根據智聯招聘第二季度《中國企業招聘薪酬報告》顯示,人工智能工程師居于榜首,平均招聘月薪為22003元;軟件研發、產品經理、移動研發、數據工程師、前端開發等數字崗位分別以16441元、16024元、15626元、13910、12951元平均薪酬緊隨其后。
大語言模型的發展加速了人工智能的發展,催生了新商業模式、賦能了產業數字化、推動了數字經濟向新發展。在此背景下,企業高薪搶人,使數字人才待遇水漲船高。
高質量就業——需打造核心競爭力
眾所周知,就業是一個人才與崗位互相匹配的過程。找不到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專業技能和崗位要求錯配,以及個人期望與實際能力相差太遠。
工作崗位、技術在不斷變化,我們想要在這個社會中獲取一席之地,就一定要不斷成長,主動適配行業和崗位。
八維教育在二十八年發展中,始終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崗位要求為標準,以優質就業為目標”的課程體系開發原則,開設“十五大專業”,教學模式創新獨特,實訓課程錨定前沿行業、前沿技術、前沿項目,為廣大學子提供了多元化的發展路徑。
龐大的實訓項目庫,囊括了數百個緊跟市場趨勢、對接崗位能力模型的項目,為學子們提供了前沿技術與市場崗位無縫銜接的機會。豐富學生學習資源,將技能知識落地,促進學生持續學習和全面發展。
另外,八維在人才培養和打造學生技能上,為學生鍛造三大實力。“硬實力”讓學生擁有可與人競爭、可適配崗位、扎實過硬的專業能力;“軟實力”讓學生擁有團隊合作的能力,溝通表達能力,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等強勁職場競爭力;“巧實力”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充分表達自我,明確核心競爭力,在職場游刃有余。
高考報名人數逐年增多,畢業生人數將持續打破記錄。面對激烈的競爭環境,如果選擇墨守成規,那就業壓力時刻都存在;如果能緊跟時代發展,根據技術變化不斷提升自己,就業就不再是一個難題。
對于每一個學生而言,核心競爭力永遠是獲得高質量就業的“法寶”,八維要做的就是幫助每一個學生建立自己的“護城河”,掌握時代所需的核心技能,高質量就業就不再是一個難題!
標簽: 八維教育,數字經濟,數字人才,就業,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