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一個大舞臺,我們在一生中會扮演很多角色,對于學生而言,從校園到社會,從學生到員工,完成角色轉變是每個畢業生都繞不開的人生必修課,然而,現在很多的年輕人在畢業后選擇當了“慢就業”一族。今天我就跟大家談談職業教育“慢就業”現象。
何為慢就業?“慢就業”主要是指一些畢業生不遵循“畢業就參加工作”的傳統理念,畢業后不立即投入工作,而是選擇繼續深造、等待就業或嘗試創業的一種待業現象。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畢業生主動或被動地成為“慢就業”群體。
“慢就業”現象普遍
很多畢業生剛畢業的時候還沒有完全適應社會節奏,也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干什么工作,面臨競爭激烈的職場,他們暫時找不到滿意的工作,還有一些畢業生希望給自己足夠多的時間去找到一份喜歡的工作,不希望在沒有找到方向的情況下就被工作束縛,另外還有一些畢業生目標遠大,希望通過創業,考研繼續深造等途徑,讓自己變得更加有價值。無論是哪種原因,都說明現在的大學生就業觀念跟以前有很大差距,他們更加看重工作是否理想,渴望被尊重,薪資不再是就業的決定性要素。
當然,還有個別的“慢就業”族因為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風氣影響,一味要求工作崗位薪酬待遇好,活兒還輕松,一旦企業無法滿足其待遇需求,就會選擇觀望、等待,由此慢慢形成“慢就業”現象。
“慢就業”是沉淀還是在逃避?
慢就業不等于不就業,人們對“慢就業”的現象也褒貶不一。有觀點對此表示贊同,認為這是給自己足夠的時間來理性思考未來的發展方向,理清思緒,更好地加入職場。因為當前就業形勢嚴峻,應屆畢業生難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是部分大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有長遠的計劃比如準備創業、準備公務員考試、參加技能培訓,或是準備考研、出國留學、入伍等,所以他們不是急于就業而是再進行一番沉淀。
還有一種觀點就是,選擇“慢就業”的學生是為了逃避就業的壓力,因為對前途一片茫然而不愿意就業,或是在求職過程中遭遇到挫折和打擊,因此心灰意冷想要逃避,選擇繼續在家啃老。
如何解決“慢就業”現象?
不管是哪種原因選擇的“慢就業”,畢業生最終還是要走向社會,走進職場,因此學校和家長要幫助孩子盡快融入社會,首先從學校來看,學校要積極肯定畢業生靈活的就業模式,不以“就業率”論英雄,消除“慢就業”影響高校就業率的顧慮,對備考的和出國深造的學生,積極提供支持、幫助;對一時找不到工作的,學校要多組織一些招聘活動,盡可能多提供用人單位的崗位信息;對找工作缺乏自信、有畏難情緒的學生,要幫助引導這些學生更加積極地面對人才市場的變化,放低姿態,從基層做起,從而積累寶貴的工作經驗,提升競爭力。
除了學校以外,家庭對畢業生就業也有重要影響,父母要引導畢業生形成正確的就業觀,一方面,父母應尊重畢業生的自由選擇,允許和鼓勵畢業生依照自身的興趣愛好選擇職業,杜絕父母“大包大攬”,要讓學生自主完成就業。另一方面,給予畢業生適當的指導。雖然現代社會經濟條件越來越好,畢業生的就業能力不斷增強,但父母應給予針對性強的指導,幫助畢業生及時、科學、理性就業。
總而言之,不管是什么原因選擇“慢就業”,還是想提醒所有的畢業生“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如果沒有其他決定,那就讓我們盡早地融入社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