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厚養大氣
層次越高的人,越是懂得寬厚,也就越大氣。
層次低的人,境界狹小,不知寬厚為何物,整日數米計薪,患得患失。
曹操的曾祖父曹節素以寬厚待人聞名鄉里。
一次,鄰居家的豬跑了,而此豬與曹節家里的豬長得一模一樣。
鄰居就找到曹家,說那是他家的豬。曹節也不與他爭,就把豬給了鄰居。
后來鄰居家的豬找到了,鄰居知道搞錯了,連連道歉。
曹節也只笑笑,并不責怪鄰居。
《宋名臣言行錄》中記載了宰相呂蒙正的故事。
呂蒙正中進士后沒幾年就當上了參知政事,在當時相當于副宰相之職。
有一天早晨上朝,聽到有人隔簾指責他資歷太淺不能居參政之職,呂蒙正裝作沒聽見。
隨行的同僚要為他追查說此話的人,呂蒙正卻說:
如果我知道這個人的姓名,我還會耿耿于懷,這有什么好處呢?再說,不追究此事,對我也沒有什么損失。
正是因為有著這般的寬容大度,呂蒙正輔佐太宗鞏固了宋初的統治,成為一代名相。
人與人之間貴在和諧,如果譴責別人的小過失,揭發別人的隱私,念念不忘別人的舊惡,將使我們的心受到挾制,心眼狹小,更造成自己與別人相處時的潛藏危機,為自己樹立更多的敵人。
相反,一個講寬恕待人之人,心胸開闊、寬恕仁愛,他自身的修養不但臻于完美,與他人之間也是一團和氣。
沒有敵人,災害自然也不會降到他的身上。
明代學者楊繼盛有一次在寫給兒子的書信中說:
寧可我讓人,不要使人讓我;寧可我容人,不要使人容我;寧可我吃虧,不要使人吃虧;寧可我受氣,不可使人受氣。
別人有恩于我,我終生不忘;別人有怨于我,我及時丟掉。看到別人的好處,就稱贊不已;聽到別人的缺點,就守口如瓶。
有人向你說某人對你要感恩報答,就說他有恩于我,我無恩于他,這樣就使感恩的人感受更深。
有人對你說某人惱恨毀謗你,就說他平時與我最要好,怎么會有惱恨毀謗我的道理,這樣就使惱恨毀謗的人聽后怨恨自然化解。
人生在世,要活出滋味、活出樣子,就不能沒有肚量。
而要做到有肚量,就不能不心寬。
心不寬,天地小,路就越走越窄,甚至沒有出路。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男人脾氣粗暴,動不動就大發雷霆。
有些男人則慈眉善目,忍辱禮讓,有一副謙恭待人的好氣度。
修心必先修德,修身須先制怒。
古人云:“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一個人如果能做到寬懷大度,忍辱不辯,自然就能遠離是非,無憂無慮,有一個大氣而又逍遙自在的人生。
十點讀書
上一篇:寵辱不驚 淡泊養志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