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本應該是溝通雙方的語言和想法的交流,是雙向的,如果是一方滔滔不絕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另一方只是被動的接收,這就不是溝通,而是灌輸。溝通其實就像是兩個人在打網球。當對方把網球打過來時,你可以直接接球,也可以等球在地面彈一下再接回去。直接接球的方式,相當于在溝通中直接回應孩子的話;讓球在地面彈一下再接回去,相當于處理了對方的情緒之后再回應。
曾經有一份調查問卷顯示,居然有六成以上的家庭親子溝通不好,孩子覺得父母不愛自己或者不確定父母是否真的愛自己。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與父母平時跟孩子的溝通方式有著直接的關系,沒有人會懷疑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發自內心的,主要問題是親子互動一不小心就進入了對立狀態,“你怎么就這么不聽我的話!”“你能不能不再磨磨蹭蹭了!”“你怎么就笨得不開竅啊!”類似這種容易傷害孩子心靈的話非常容易脫口而出,讓彼此之間陷入溝通的誤區,于是讓很多父母認為孩子不聽話,而很多孩子又感受不到父母的愛。那么怎樣才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呢?父母和孩子的溝通中不妨嘗試采用上文提到的網球模式。
首先父母要做到先接納孩子的情緒然后再回應
要承認父母和孩子處理情緒的能力是不同的。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有喜怒哀樂,但是對情緒進行管理、抑制和分析的能力要到20歲以后才能完全發育成熟。所以說在父母眼里,孩子經常會變得蠻橫無理。
面對這種客觀事實,父母理應有成熟的處理情緒的能力。父母和孩子的溝通,其實完全不對等的溝通。父母理所應當的擔負更多處理雙方情緒的責任。
孩子年齡小,往往不會處理自己的不良情緒,所以在和父母溝通過程中只會簡單的直接把球回給父母。這時候父母完全可以根據孩子的情緒判斷,如果孩子正在生氣、感到自己委屈、難過、父母首先關注并處理釋放孩子的情緒,這種處理方式會讓孩子感覺到父母是關心和愛他。
其次父母在跟孩子在溝通時要做到只說感受不帶指責
如果家長完成了第一步,孩子也就會感到自己的不良情緒被父母接受,心情也會逐漸平靜下來。相反,如果父母不接納孩子的不良情緒,而是沒完沒了的指責、抱怨,只會火上澆油,讓孩子的對抗情緒越來越激烈,這樣下來父母很難跟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
在正確處理完孩子的情緒之后,接下來就是給孩子回球。這時孩子可能根本聽不出來你回的話里是否帶有情緒。有一個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父母只描述客觀事實和自己的感受,不對孩子橫加指責,告訴孩子自己生氣的原因以及孩子的行為對自己或其他人的影響。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忍不住指責孩子或發泄自己的情緒,孩子一受到指責,就會馬上進入“一級戰備”的對抗狀態,雙方就根本沒法繼續有效溝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