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最低的四個成長之道
1.早起
芝加哥大學克雷特曼教授研究發現:成年人在睡眠后的4.5小時、6小時、7.5小時這幾個節點醒來,會覺得神清氣爽,精力充沛。
依照這一定律,我們可以根據自己預計的早起時間,推算入睡時間。
在早晨七點左右,人的精力最為充沛。充分利用這段黃金期,列出今日計劃,或是復盤昨天的工作心得、記錄思緒感受、運動、晨讀都可以讓整個上午神清氣爽、效率滿滿。
2. 冥想
許多人會認為冥想與打坐、禪修似乎都是與世無爭或上了年紀的人才會做的事。
但實際上,很多優秀的人如比爾·蓋茨、《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都在運用這一“免費”的成長工具。
研究表明,通過冥想練習,大腦皮層表面積會增大,大腦灰質變厚。
這意味著,冥想可以讓我們變得更聰明。
將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呼吸上,心無雜念,每天堅持練習,就能將專注變成無意識的行為。也就是說,即使你不在冥想,也能自動抑制思維的離散, 保持高度的專注。
3.閱讀
我們需要避免“假閱讀”的狀態,讀得多、讀得快不一定是好事,可能是自我陶醉。
閱讀是為了改變。
很多人以為一本書只要讀完就結束了,實際上,讀完之后的思考、實踐更加重要。只有它實實在在對你產生了影響和啟發,這本書才不算白讀。
而如果一個知識點讓你聯想到了其他的知識,一定要把它記錄下來。這說明你的知識網絡正在形成,很多獨到的創意和靈感正是由此而來。
4.運動
運動的好處眾人皆知,但鮮為人知的是:運動也可以讓我們變得更“聰明”,關鍵看你如何安排運動之后的時間。
許多人在運動后習慣刷手機、玩游戲、逛街, 甚至直接睡覺,這實際上是“浪費”了剛剛生長出來的神經元。
在運動后的1到2小時內,進行高強度、高難度的腦力活動,比如閱讀、解題、背記、寫作、編程可以讓新的神經元受到刺激,不斷生長。
長期堅持這種“運動+學習”的模式,你的頭腦就會越來越靈活。
常聽人感慨“聽了許多道理,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那是因為“知道”并不意味著“內化”,只有真的按照其中的某一點去實踐,它才真的會對你產生作用。
同樣,真正的成長并不在于懂得多少道理、看了多少書,而在于自己究竟改變了多少。
當你想要變得更好,做出某些積極的改變時,記得提醒自己:
知道某個道理或技巧,不要高興的太早,因為后面還需要做大量的練習。
這樣,也就不會那么浮躁、焦慮了。
變得優秀從來不是一條快車道,但從認知覺醒開始,我們能夠避免許多彎路,從而更清晰有力地把握人生方向。
來自十點讀書
上一篇:最好的教育是因材施教、揚長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