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帖子火了。
這是一位騰訊員工的打工人自白,里面主要有三點,為人津津樂道:
1、35歲便決定退休。退休原因不是被辭退、也不是離職后找不到工作,只是懶得打工了;
2、995拼了十多年,積累資產已經達到2300w。分別為:1000w的房產+1000w的騰訊股票+300w現金——自己覺得夠用了。
3、覺得這筆錢對于自己來說夠用了,并堅信騰訊股票可以跑贏通脹——這也不失為一種自信和知足。
不知道你看完有什么感覺?
有人覺得不切實際:“才兩千多萬就躺平?感覺過分樂觀了!”也有人覺得這已經很成功了:“能做到這個的是極少數。”
但不得不說,普通人在35歲就能達到退休的經濟基礎,絕對是少數。
那么,碾壓眾人的他究竟做對了什么呢?
在正確的賽道上做正確的事
如果把職業發展比喻為一串數字,那么薪資、待遇、工作方法都是零頭,行業才是最重要的那第一位數。選對行業與否,直接決定這串數字的意義,這就是選對行業賽道的力量。
像那位騰訊員工說的:“不知道該去哪個行業工作的話,看看上市公司的市值排名,再看看福布斯排行榜,哪個行業出鏡率最高就去哪,大佬們吃肉還是會給小老弟們留點湯的。”
提起近幾年來造富數量最多、造富速度最快的行業,我想很多人都會想到——互聯網行業。而由此像他一樣,搭上了互聯網行業發展的快車道實現財務自由的案例并不少。
還記得去年提前從字節跳動退休的28歲前端工程師郭宇嗎?
他并非科班出身,但憑著自學的前端編程,先后在支付寶、字節跳動擔任前端開發工程師,從一開始的碼農再到資深員工,一步步實現了財政自由,接著在2020年的2月,毅然辭職,提前過上了“退休生活”。直到現在,他每天的生活,還是游山玩水……
試想如果郭宇沒在關鍵節點加入字節跳動,怎么可能擁有這般開掛的人生?
你的選擇,就是你的命運。所以,在人生最為重要的職業選擇上,一定要慎重選擇職業“跑道”,做好職業規劃,選擇一個能給你帶來更大的發展平臺、更多的發展機遇的行業。
堅持努力的人,未來都不會差
生活里沒有什么一勞永逸,只有持續不懈的努力才能自我成就。也只有這樣的人,無論命運如何顛簸難測,終能以勝利者的姿態,微笑著去面對生活。
為了早日賺夠錢退休,這位騰訊員工堅持了10多年的995(早9點上班,晚9點下班,一周工作5天)。眾所周知,互聯網從業者工作強度較大,不是一般人能堅持的。如果他很早就離開了騰訊,就不會有那1000萬的股票,攢夠那300萬現金,也需要工作更多年。
學海無涯,藝無止境。上世紀90年代,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瑞典科學家赫伯特·西蒙就和埃里克森一起建立了“十年法則”。他們指出:一個人要在任何領域成為大師,一般需要約十年的艱苦努力。
也許有的人就是持續十年的艱苦努力,也都不一定能夠達到最佳的狀態,但只要我們愿意努力,哪怕每天進步一點點,最終也會“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實現量變到質變的轉換,實現人生的逆襲。
這讓我不禁想到了懷抱著一顆不想輸,想改變現狀的心而來到八維的學子!他們從零開始學一門技術,他們堅持朝九晚九敲代碼;不斷接受日考、周考、月考的測試;跟各個Bug斗智斗勇;一次次接受挫折和失敗再爬起的過程……
可以說,在學好過硬的IT技能這條道路上,他們走的并非一帆風順,但他們從未退縮,不懂就問講師,不會就多花時間去學習!結果,當然也是終如所愿,畢業就拿過萬月薪,打敗同齡競爭者叱咤職場!
有句話說得好:“每一次努力,都是幸運的伏筆!”相信堅持默默努力的他們,未來的自己肯定比現在的自己更好。
八維教育轉載自八維說頭條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