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被《2019年應屆生求職趨勢報告》刷屏了,報告指出,2019年應屆生平均起薪5610元。看到這份報告,很多網友表示扎心了,自己一不小心就拖了別人的后腿。由此引發的熱點話題:#第一份工作的薪水重要嗎#引起網友熱議。
有網友認為,第一份工作薪資偏低很正常,要以學習和積累工作經驗為主。持此觀點的網友,理由大致如下:
1,先就業,再擇業
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非常大,剛畢業,最重要的是先找到工作,拒做啃老族。然后,平穩過渡,騎驢找馬,不要一味地挑三揀四;
2,工作“先事后得”
剛剛步入社會,你的勞動力只是一件極其普通的“商品”,而非價值連城的“拍賣品”,愿意出高價的買主少之又少,當自己有足夠的能力,薪資自然水漲船高;
3,注重發展空間
職場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百米沖刺,第一份工作更應該注重個人成長空間,不必太過在意是多了,還是少了20% 的工資;
4,搭建“階梯”
幾乎沒有人是靠第一份工作“升官發財”的,第一份工作往往是跳板,既然如此,何必那么在意薪資呢?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大部分網友持有不同觀點,他們表示,第一份工作的薪資非常重要。持這種觀點的網友,理由大致如下:
1,薪酬是“標準”
第一份工作的薪金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你和你從事的這份工作是否有價值,是否有堅持下去的必要;
2,大平臺和高工資并不矛盾
有實力的大平臺,總能開出有競爭力薪酬,和透明的晉升體系,你更容易遇到“貴人”和“伯樂”這筆寶貴的社會資源,為未來沖刺更高收入做“背書”;
3,起薪高,漲薪才會高
職場人都很清楚,每次跳槽的漲薪一般都是原有基礎上的15%-50%,以此倒推,第一份薪水決定著職場的起點。
關于#第一份工作的薪水重要嗎#的話題,網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確切地說,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答案,但我想告訴年輕人的是,你要學會計算和傳達你的價值。
不可否認的是,每個職場人都渴望優厚的工資。那么,一個人的薪資是有什么決定的呢?答案是你的價值。所以,問題就轉化成了“什么決定著一個人的價值?”
決定一個人價值的關鍵要素:時間和行為。
對此,大家可以參考公式:個人價值 = ∑(無差別的時間 * 有差別的行為 + 被動積累)。公式中有3個參數:無差別的時間 、有差別的行為、被動積累,和一個求和符號。
主動積累=無差別的時間*有差別的行為。
被動積累,往往是由原生家庭決定的,比如我們經常提到的星二代。
這個公式傳達的核心思想是,被動積累很難被掌控,我們可以掌控的是主動積累。換言之,只要你從事正確的、有意義的行為,隨著“時間”變量的不斷變化,你就會獲取回報。時間,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而行為卻千差萬別,正因如此,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才會一點點地被拉開。
這種變化帶來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個人價值”的變化,換言之,這是你個人價值不斷積累、提升的過程。一旦你的個人價值完成“飛躍”,接下來,你就要思考另一個問題:傳達價值。因為,沒有人會主動為“你真實的價值”買單,他們往往按照“他們認可”的你的價值,支付給你“他們認為”公平的酬勞。
所以,你要負起向客戶傳達價值的責任。當然,為自己定價絕非異想天開,而是按勞索酬。在此之前,你不妨先思考幾個問題:
第一,我能做什么?
第二,與他人相比,我的專長是什么?
第三,我的老板(客戶)需要什么?
第四,我如何幫他們實現?
第五,我能為他們解決哪些問題?
第六,我能為他們帶來多大價值?
當這些問題給出答案,而且能夠明確算出,老板(客戶)因你提供的服務而獲取了多少價值,并算出他們的投資回報率。至此,你的個人價值已然明朗,這才是你叱咤職場,跟別人談價還價最有力的籌碼。
總之,為自己爭取高額酬勞是被推崇的,當我們意識到自我賺錢的能力,不僅影響著金錢收入,還影響著一個人的自尊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