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技術的不斷發展,企業的用人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各大高校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開設的各類專業越來越多。但反觀大學生就業形勢問題,專業不對口現象日趨明顯。這已經逐漸成為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一大難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1月11日,人民網人民數據研究院聯合環球青藤發布《2021青年就業與職業規劃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根據報告顯示,近半數青年就業面臨專業困擾,超1/3青年專業與期待崗位不相關。
那么,既然畢業后不會從事自己所選擇的專業,為什么當初要選擇呢?根據對以往學生的調查,大致有以下原因:
所學專業自己并不喜歡
高考后直接選擇專業對于從來沒有學過對應專業課程的學生來說,未免有點早。因為高中階段所學課程只有語數外、物理、化學、歷史幾門學科,而學生又沒有實習的工作經驗,沒有對專業的充分了解。
有些好的中學比如北京十一中學,學校開設的課程達到了100多種,有編程課、鋼琴課、心理學課、藝術課等等。在國外,有些大學學生是在入學學習一年半之后再選擇專業,這樣可以留給學生充分的試錯機會和考慮時間。
所以,很多學生通過一段時間學習,發現自己并不喜歡這個專業。畢業時,自然而然地選擇了其他行業求職。
就業形勢嚴峻,專業不好就業
在“后悔指數”中排名較高的“生化環材”專業,常被吐槽“只要專業選得好,年年期末勝高考”。
不僅如此,他們在就業后的薪酬仍然達不到城市的平均水平,但生活是需要前行的,捉襟見肘在所難免。
所以,面臨生存困境,大多數此類專業的畢業生選擇轉行就業,來尋求更好的出路。
社會不斷發展,新機會不斷涌現
隨著互聯網行業持續發展,“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概念相繼出現。間接促進了更多新興產業的發展,產生了大量新的職業需求,這也給了應屆生們更多的選擇。
從高校培養人才的角度來看,目前的高校教育,多以應試教育為主。成績仍然是評價學生在校期間表現優良的重要標準,對于更貼近就業的社會實踐技能,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這就造成了即使學生們在校學習4年時間,獲得了很多學習上的榮譽,但仍舊不能完成工作中的任務,學業和職業的“脫節”現象越來越嚴重。
另外還有一點,學生對于基礎理論的學習雖然可以加深對技能知識的理解,但卻不能真正掌握一項技能,這也是導致學生畢業后從事的工作與本身所學專業不相關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企業在招聘時,看重的并不是應聘者的專業,而是所具備的知識和能力是否能勝任目標崗位的工作。
企業之所以會在招聘時強調專業背景,也是認為有專業背景的人員在進入到工作崗位之后,能快速掌握和應用崗位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用最短的時間幫助公司實現利益最大化。
在八維教育每年都會有不少轉行的學員過來學習,有從事新興行業的也有從事傳統行業的。在沒有經驗的情況下,他們如何能轉行成功呢?一些學員表示:首先是要有行動!靠自己每天“畫大餅“,解決不了實際問題。通過學習的方式提高自己的知識儲備,才是最重要的。
在如今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學習“成本”是非常低的。你可以閱讀一些感興趣的書籍,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領域,也可以選擇一些老師進行授課,加強對目標行業的認知。
總之,轉行就業前景好的專業并不是目的,發展才是硬道理。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并通過自己的不斷提升,在新的道路上發光發熱才是最重要的。